13693097098 咨询电话

推荐论文:儿童多维度大脑测评结果呈现的新趋势

时间: 作者:严心悦(台湾) 浏览:5211

我在2007年初,通过台湾华幼国际教育的介绍,认识了“多维度大脑检测”这个项目,并且接受了培训。在2007-2008年期间,我做了200+检测并且参与讲解。当时积极愿意接受这种检测的主要是台湾家长的孩子,因为皮指纹检测在台湾,已经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一种筛查方式,主要用于孩子是否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筛查。2008年后续开始有大陆家长接受给孩子做手脑并测的大脑检测。

对于2007-2008年的检测,我们当时有两个发现:一、脑质容量超过160的案例很少见,偶尔有一个180-200甚至是超过200,基本上都有相对严重的问题。二、女生里面很多逻辑都是弱项,但是逻辑弱只是学习数学上速度稍慢点,这些女生很多还是班级里的三好生。所以我们在讲解时,更多的是给家长一些提优补差的建议。

从2007 – 2018中间我陆陆续续又做了100多份,2018年到今年苏州华幼教育全面恢复做大脑检测后到现在已经做了300+份。2018年开始来检测的第一批学生,是家长们因怀疑或者担心孩子有感觉统合问题、或者其他问题而做的。后续因为它的准确度和我们讲解的专业度,家长们通过相互介绍,更多人来做检测和听取报告。其中我们检测出一些比较特殊的案例,列举几个案例:

刘XX:父母在孩子大班升小学一年级的暑假来做检测,当时是因为朋友推荐。他的脑质容量高(超过200)但趋避特性和自制能力偏弱。在感觉统合大脑检测报告里面,他的学习潜能强化因素非常高但注意力偏弱。在脑波报告中,他的前庭觉偏弱(49)、本体觉还可以(58)专注力偏弱(31)。当时他的父母并不接受我们呈现的大脑检测结果,觉得小孩子应该没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但是开学过后一个月,孩子的母亲回来找我们说:他的班主任的确说他有注意力的问题,因此我们给他安排了感统课和沙盘课。这个孩子在我们机构断断续续上了将近1年多的课程。

2020年8月份,刘XX做了第二次脑波检测,前庭觉、本体觉和专注力都有提升。2021年4月份他的父母终于带他去医院检查,证实了他的确有多动症,但是因为在我们机构上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已经有所改善,所以目前属于轻微多动症不需要吃药。在医院确诊刘XX是多动症后,他的父母和他自己更愿意配合我们给他安排的课程。

薛X:薛X的母亲是我们机构的员工,第一次做是2018年幼儿园小班我们恢复了大脑检测之后。薛X的脑质容量也偏高(184+X),但是他的自省能力和乐观自在是强项,因此他并没有明显的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薛x 天生的体能很好,但是他的脑波检测显示他的体能总体偏弱,并且在感统课过程中也总体表现很弱。因此他妈妈给他报了攀岩课和柔道课来提升的他的体能。他在后续的脑波检测中也显示了他的本体觉和前庭觉有提升。因为薛XX是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上感统课和其他运动课来改善体能,因此他的体能也很快的提升了。另外比较特别的是薛x小时候左右脑差距不大,但是第二次脑波检测反而差距大,我研究出来觉的是因为薛x的逻辑在小时候因为不确定是否是弱项,所以他的母亲给他做了大量的逻辑训练已经超过同龄人了,所以这项的突出导致他的左脑高于右脑。

古XX:在他29个月左右,父母开始送他来上托班课程,当时他有比较明显的语言迟缓。古XX在上课2-3个月后有明显的改善,因此他的父母来找我们咨询关于孩子的状况,校长就建议他做一个大脑检测。古XX的皮质纹显示出他的脑质容量属于正常范围(146),他的弱项是空间统合和辨音听力,强项是自省能力和快速阅读。他的感统报告HD上显示他在前庭系统、体力旺盛和视觉空间上有轻微的问题。这个和他当时的状态不完全符合,于是校长就问了他的父母才了解到古XX主要是奶奶在带,小时候不但没有参加任何早教课而且奶奶完全不让父母周末带他出门,所以他严重缺乏运动。校长根据他的状况给他安排了感统课和语言认知课程。他的感统课上了1年,语言认知课也上了大半年,这个过程当中很明显的看到他的改善。

以上几个例子其实代表了我们自2018年开始常见的三个趋势。第一孩子们的脑质容量普遍偏高,我们所做的大脑检测中,脑质容量180和200以上的人数一直在增加。但是这些脑质容量18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反而是少数,因此我就开始更深入的去探讨:为什么这些孩子,在天生资质这么好的情况下,却无法达到特别好的学习成绩?我总结出来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小孩子脑质容量特别高时,常常伴有跳跃性思维的问题;意思是这些小孩子思考速度过快而且可能想象力比较好,因此可能不能很好适应现有教育体制中的相对沉闷、需要按照老师讲课的思路来学习。比如老师在课堂上教导诗词提到了花朵,跳跃性思维的孩子因为花朵会想到了自己之前所画的一幅画里面的花,或者之前在另外一个故事里面提到的花,因此没有听到老师接下来讲的内容。

2)逻辑能力强的孩子,自身的逻辑能力可以弥补跳跃性思维导致的逻辑混乱。比如上面提到的薛X,因为他的开放纹是在逻辑推理,所以他母亲很小就开始给他学习逻辑方面的内容,并且后来还学了编程作为提优。薛X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超过了同年龄段的学生,他可以很好的完成数学里的应用题,但是他在语言表达上还是偶尔会显示出跳跃性思维。

3)脑质容量偏高的孩子,普遍的短期记忆非常好,但是这常常会导致长期记忆偏弱,而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只会强化孩子的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偏弱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孩子在3-4年级时忘记了1-2年级学的知识点(或着因为跳跃性思维导致没有学会),因此在3-4年级时学习成绩开始下降。

针对这些高脑质容量的孩子,我们和家长沟通时常常会提醒家长:

1)多注意逻辑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如果6岁以下要做提优补差训练,这样一来,好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部分跳跃性思维所带来的部分问题。

2)多考虑给孩子报一些创意的课程,让孩子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意,来弥补学校成绩不好造成的打击。

3) 孩子只要有机会,一定需要多运动来加强自控能力;或者考虑上专业的感统和专注力课程帮助孩子。4) 一定要注意复习,不要只复习当月份甚至是这个学期的课程,而是再往前复习3-6个月,3-4年级和以上的学生可以考虑复习1-2年级的内容。我们的这些提醒家长通常都会觉得很有用,部分家长也愿意按照我们建议的方式去上课。

第二个趋势是很多小孩天生体能并不是弱势,却因为各种后天的问题,导致现有脑波检测结果里,前庭觉和本体觉都偏弱。在我们和这些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了解这些小孩或者从小由老人家隔代抚养、或者从小父母比较精细、照顾得无微不至,隔代抚养和精细抚养过程中,都容易限制住孩子的活动量,尤其是出生之后爬得不够。例如前述的薛x,就是因为父母本身都是比较文静的个性、加上爷爷奶奶疼爱,在第一次大脑检测就显示出来体能比较弱,还好父母很快就调整了。还有前述的古xx也是因为奶奶限制出门和有效的运动,导致他在29个月上托班时明显的落后于其他人。可是因为他年纪小,所以感统课可以比较快速的改善他的问题。

我们见到更多的孩子是小学一年级写作业慢、而且写多了手痛来咨询。做大脑检测时才发现原来是体能太弱,尤其是上肢力量弱导致的。这些孩子很有可能在幼儿园时就有体能问题,但是父母没有重视,以至于上小学后,因为影响到功课了才开始注意。针对这些家长我们通常都是建议他们上感统课,如果真的无法上感统课,那我们只能建议大量的运动来改善体能问题。

第三个趋势和上面相关,是很多家长都是孩子在一年级、被老师说专注力不足或者其他问题才来咨询我们,我们通常建议通过大脑检测来更好的科学判断问题,但这样的检测结果发现:单纯的专注力不足的比例很低,大部分小孩子是综合性造成的专注力不足。比如我们今年的新来的学生李XX,他是因为学校老师常常和妈妈反馈孩子注意力不足、不得已去医院做了检测确诊。他的母亲通过朋友介绍来到我们中心,我们建议他做大脑检测。李XX 检测显示他的脑质容量属于正常范围(140+x),强项是听觉记忆和自省能力,弱项是肌肉耐力和空间智能。他的感统报告里面,在HD界面显示出听觉敏感度强化因素、体力强化因素和前庭强化因素,  在AD界面也是前庭强化因素,因此可以判定他的多动,主要是前庭和体能太弱造成的。在脑波检测里面,李XX的前庭觉40、本体觉49,都是属于中等偏弱,他最弱的是专注力只有28。他母亲也反馈到,学校班主任不接受多动症所带来的问题,认为孩子就是调皮不听话,所以常常会批评他,造成他对于学习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所以我们优先给他安排了感统课和沙盘课,来同时提升他的体能和解决他的心理和情绪问题。

这些到上了一年级才来咨询关于孩子专注力的问题,其实很多在幼儿园就已经有类似的症状,但是可能由于  1)幼儿园老师对于感统的理解不足,无法准确判断也无法提供给家长足够专业的建议;或者2)老师们在幼儿园提建议时家长并不特别在乎,认为孩子的问题只是年龄小调皮,年龄大了就自然解决了。因此建议社会应该提倡,对托幼机构的教师及家长们,科普感觉统合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以上三个趋势其实和苏州本地的教育水准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家长自己总体素质比较好、加上经济环境也好,所以容易生出脑质容量偏高的孩子。这些家长们虽然注意到孩子大脑的早期开发,却因为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容易从小体能锻炼不足,结果孩子出现感觉统合问题导致专注力不足。

如果这些有感统问题的孩子可以在幼儿园时碰到对感统有经验的老师,建议家长及早上感统课,到小学一年级前,感统问题已经很好的改善了。我们在苏州应该多和幼儿园合作,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也能及早的帮助家长。


课题组评语:

数百年前,人们发现患小脑症或无脑症的婴儿,其指纹具有独特性。这一发现揭开了后期无数遗传学、解剖学、神经学等专家对皮纹与大脑关系的探索,研究成果累累;

大数据开启了重大的时代转型:让人类从IT(计算机科技)时代来到了DT(数据科技)时代。

北京时代华幼的“多维度大脑测评”,通过手脑并测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研成果,帮助许多人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大脑,并帮助我们更精准的认识我们需要了解的人。

研究员严心悦的文章“儿童多维度大脑测评结果呈现的新趋势”就在用数据思维提出问题和帮助家长解决教养问题。

数据思维不同于数据知识和数据技能,数据思维是用数据提出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数据思维要发挥作用,需要与其他能力组合,例如:文章中呼吁“对托幼机构的教师以及家长们,应给予关于感觉统合的科普尤为重要!”

美国著名医学教授萨斯金德,她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美国社会地位高、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2000个词,中等收入的家庭,婴幼儿每小时会听到1200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600个词,这样在他们三岁以后,听到的总词汇量的差距就在3000万个。三千万词汇这个差距,会影响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和智力发展。

获得数据思维是一个独立的任务,所以,呼吁更多的报告解读者,运用“数据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更多的孩子家长因了解测评数据而去因材施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